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国家三甲医院
健康科普

一次全身运动评估 可能改变脑瘫儿的一生

 

每个家庭都渴望有个聪明健康的宝贝,可如果在怀孕及分娩过程中,宝宝早产、有缺氧症状、黄疸、颅内出血、低血糖……,很多家长就会担心,这些情况会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正常发育?有时宝宝稍有一点儿抖动、打挺等,家人都会暗自担心,这是不是抽搐、肌张力高呀?可千万别是脑瘫啊?直到宝宝一岁多了,看到正常发育的孩子,这颗悬着的心才算勉强安顿下来。

围产期窒息和早产是高危神经发育伤残的重要原因,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发育结局,更加令人担忧。我国一项7省市30000余名1-6岁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29.13‰,是足月儿的25.16倍。当下,早产已经成为脑瘫发生的最大推手之一。按照我国每年出生100万早产儿计算,每年由早产所致脑瘫患儿达2.9万名,并且随着早产儿发生率逐渐上升,脑瘫人数也将进一步“水涨船高”。

脑瘫引起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乃至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早期监测评估运动功能发育、尽早筛查和预测出脑瘫病例,是1岁以内高危儿随访中的关注重点,因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早康复。我们医院儿科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于去年在黑龙江省三甲医院中率先开展了全球先进的早期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技术(GMs),为深入探究小婴儿脑功能、可在3月龄内及早鉴别脑性瘫痪等发育障碍打开了一扇“窗口”。

顾名思义,全身运动指的是整个身体参与的运动,臂、腿、颈和躯干以变化运动顺序的方式参与这种全身运动,在运动强度、力量和速度方面具有高低起伏的变化,运动的开始和结束都具有渐进性,沿四肢轴线的旋转和运动方向的轻微改变,使整个运动流畅优美并且复杂多变。作为一种自发性运动模式,全身运动最早出现于妊娠9周的胎儿,持续至出生后5-6个月。发育神经学研究表明:胎儿、早产儿、足月儿和生后数月内小婴儿的自发性运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十分有效地评估年幼神经系统的功能。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技术(GMs)是上世纪90年代,由欧洲发育神经学专家Heinz F R Prechtl建立的,一种非侵入、非干扰性、无损伤的观察性评估技术,通过录像记录清醒、快乐状态的新生儿及小婴儿仰卧位下的全身运动。每名宝宝一般拍两次,第一次评估在出生后3天至纠正月龄2月为止,第二次评估为纠正2月龄至5月龄为止,若发现可疑或异常,可再增加评估次数并密切随访。

临床上,正常全身运动的发育历程主要包括足月前全身运动、扭动运动、不安运动;而全身运动的异常表现为单调性全身运动(PR)、痉挛-同步性全身运动(CS)、混乱性全身运动(Ch)、异常性不安运动(AF)。我们的体会是,GMs在高危儿随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果扭动阶段全身运动表现为CS,此类型异常发展为脑瘫的可能性很大,应及时采取针对脑瘫的早期干预。如果不安阶段全身运动继续表现为异常,孩子形成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可能性更大,在临床上须注意鉴别诊断,并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措施。

一直以来,虽然有多种方法和手段用来评估生后早期婴儿的脑功能,但对小婴儿给出发育结局预测是困难的。这些技术包括不需要设备的临床床旁检查,如各种形式的神经学评估;比较复杂的技术性评估,如超声、CTMRI等脑影像技术;神经生理学评估,包括脑电图和视觉或体感诱发电位等。以上这些评估技术用于预测发育结局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很大,远不如GMs技术的先进和准确。临床实践表明,后者在3月龄内就能捕捉到早期脑瘫的“蛛丝马迹”,从而使患儿获得了宝贵的早期康复“时间窗”,进而大大减轻了残障程度,使超早期康复目标得以实现。

/儿科  刘晓阳